戈芬氏凤头鹦鹉又名小白巴丹,身长31厘米左右,体重300多克,和其它白色凤头鹦鹉相比,它算最小的了。
该种鹦鹉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省,以及南摩鹿加群岛的几个岛屿上。
虽说它们体型不大,但是非常受人喜爱,除了雪白的可爱外表,它们说话能力也很强,也具有很好的表演天赋,这都归功于它们聪明的大脑。
之前有鸟友认为戈芬氏凤头鹦鹉会像渡鸦那样制作简单的工具,这点教授表示鸟友太低估了它们的智商了。
那么它们具有多高的智慧呢?我们就来看一下教授做的实验,就能明白戈芬氏凤头鹦鹉绝对是“人小鬼大”的天才鹦鹉。
在教授的实验室里,我曾经亲眼目睹了6只戈芬氏凤头鹦鹉成功挑战了教授给它出的难题。
教授给鹦鹉准备了一个有机玻璃箱,里面立着一个小木桩,木桩上面放一颗玉米,该种鹦鹉最爱吃玉米了。
玻璃箱体一侧的玻璃中部有一个直径2厘米的孔,底部预留一道高3厘米的缝隙,试验室地上有一块纸板,别的什么也没有了。
鹦鹉想吃到玉米就必须想办法把玉米从箱体里面取出来,这时候平时用的嘴巴和爪子就派不上用处了,必须借助工具。
在没有天然树枝的情况下,就必须去利用环境中的条件,改造出来一件工具,这件工具还必须能通过直径2厘米的孔洞,并且还要具备足够的长度,不然最后也是够不着。
教授做的这次实验主要想达到2个目的,1.鹦鹉的洞察事物的能力,2.鹦鹉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第一只鹦鹉来到玻璃箱面前,发现里面有食物,然后站在箱体上,再跳下来,用嘴巴叼起纸板开始撕咬,把纸板撕成条状。
第一次这只鹦鹉撕的条子宽了,于是它把条子一分为二,叼着纸板条轻松通过玻璃孔,把玉米划了下来,最后吃到玉米了。
教授如此测试了6只鹦鹉,它们都一一挑战成功。
并且我还发现鹦鹉可以根据食物的距离来制作相应长度的纸条,比如换大箱体,食物就距离自己远了,它们就制作长一些的纸条;如果换成更小的箱体,食物距离自己很近,它们就制作短纸条。
随着试验的深入进行,它们就会选择一种长纸条来应对所有的箱体变换,这说明它们对工具的用途认知度很高。
该制作什么样的工具,对事物做出正确评估,且在不成功与可行方式之间,并没有任何明显的试错学习。
再后来的实验中它们更倾向使用长纸条来提高效率,降低自己觅食风险。
最后教授认定该种鹦鹉完全是具备相当于人类3-5岁的儿童智商;它们有使用工具的意识,还有制作工具的本领,有一套清晰解决事物的思路。
我们绝不能再高估人类的智商,从而去低估鹦鹉的智商,它们学习人类的语言,并不是简单的“鹦鹉学舌”,鹦鹉能完全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。
我相信如果戈芬氏凤头鹦鹉没有这么高的智商,估计早在大自然被淘汰、灭绝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