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鹦鹉基本的外貌识别特征
1. 基本外貌
牡丹的基本品种是绿桃,脸是红色习惯称“红面”,由此衍生出了“金面”和“白面”,颜色集中在脸部像戴了帽子一样,在鸟友圈也有“小平头”的说法。
闪光基因的加入使得脸的颜色遍布整个头部,这时候就改称红头白头金头。
边化和派特基因都是色素变异,改变局部位置的颜色,外表特征很好分辨,在品种名字的尾巴加上“边”或者“派”即可,比如“紫闪派”“紫边闪”“紫边闪派”等。
派特简单理解就是无规律地把一部分深色的羽毛颜色变浅,绿色的羽毛变成黄色,其他颜色变成白色,就叫派特。
派特牡丹也叫花桃,花桃=派特,白面蓝花桃=蓝面派,是完全一样的意思。
2. 品种怎么称呼
以面类闪光牡丹鹦鹉为例,先看头再看身体颜色,加上种类,白头-绿-闪,红头-绿-闪,红头-黄-闪,金头-黄-闪,金头-澳桂-闪,称呼就这么简单。
紫闪、蓝闪、松石蓝闪这类因为只有白头(包括说到伊莎薰),所以一般省略名字前面的白头二字。
顺带一提,伊莎薰都属于肉桂\闪的复合品种,伊莎闪就是伊莎
3. 肉桂系列
常见+数量众多,入门必学知识
面类小鹦中彩虹颜色的代表就是肉桂,“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灰棕粉”都在这个系列里,最多时一只肉桂身上可以同时存在7种颜色,其中又分为
经过提纯(为面伊/面薰、伊莎/薰)后,只存在墨-紫-蓝-松四个颜色,没有将调色盘披挂于一身,反而也发展成了热门品种。
偶尔也会有体色深得像薰的伊莎、体色很浅的薰派;也会有体色又黄又绿的澳桂(呵呵苹果绿);也会有又蓝又紫的紫蓝/钴蓝,应该归类为紫——这些对新手不友好的内容都不在此展开,不懂就先别踩坑。